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出现了“拖延症”这种病,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居然患了这种病,在这种病流行以前,我以为这是懒。既然是病,那得好好治一治啊!
现在大家不再说自己懒了,而是说自己得了严重的拖延症,懒一直都是贬义词,但是说成拖延症之后,就感觉这只是一种病症,可以被治愈。
老板分配了一个任务,这个任务比较艰巨,而且是自己不感兴趣的,这虽然还算不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但是肯定得花上一段时间了。刚下手没多久,没什么头绪,去微博找找灵感吧,然后又会刷出什么视频啊文章啊,时间很快就过去了。然后回到任务上,噌噌噌,完成度多了1%。哦,对了,上次想买什么来着,然后开始淘东西了…哦,对了,美剧好像更新了,看完马上去干正事…“滴滴滴”企鹅又响了…“叮咚”手机通知栏提醒我xx游戏体力已满…你会发现在做这个艰巨的任务的时候,会非常的抵触,然后在出现中断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会没有烦恼很轻松。等到任务截止时间逼近的时候,到了不得不去做的时候,硬着头皮死磕,效率还真上来了,而且往往都能顺利完成。对选择恐惧症来说可能还有一种情况,任务不止一个,这个艰巨的任务只是多个任务中的一个,而且每个任务都得花很多时间,然后反而寻找任务之外的事情来寻求释放。如果当前只有这么一个任务,那专心于这个任务,就算艰巨一点也是可以克服的。
总结一下拖延的原因就是4个:
- 任务是被指派的
- 任务艰巨
- 对任务不感兴趣
- 多任务无法并行处理
为什么这四个原因会造成人的拖延呢?感觉有时候大脑就是不受控制般的去选择了它所喜欢的事情,就像小孩子一样,玩就是天性。除了危机感会迫使我们执行任务,那还有什么方法来驯服我们的大脑吗?
Aaron Swartz写过一篇如何提高效率的文章,叫作《HOWTO: Be more productive》,这是一篇比较经典的文章,他在文中也阐述了拖延症,并提出了一些建议,我根据他的建议作了一些总结。
对于一个艰巨的任务,我们可能知道最终想要的是一个怎样的结果,但是不知道具体的实现过程。也许你不知道怎么走上人生巅峰,但是细分成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可能你就懂了!所以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分割简化。怎样的分割呢?艰巨的任务往往是不能立刻拿来执行的,我们只知道目标是什么,目标是不可执行的。我们要把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demo,这个小demo越小越好,如果简单到一点就好,那自然就不会拖延了。最后小demo拼凑出复杂的任务就完成了。
对于不感兴趣的任务,要想办法把任务变得有趣。找到任务中的乐趣,这还是挺难的。以前有一个算法一直无人完成,后来这个项目被开发成一款游戏,被一个玩家给完成了。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把任务想象成一个游戏,在其中得到乐趣。同时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,只有自己喜欢的事情,才能发挥自己全部的能力去完成。
对于多任务情况,则需要列清单划分优先级了。有些任务比较紧急,优先级高,有些任务则没那么严格,优先级低,所以要选择优先级高的任务来完成,循序渐进。但是可能不一定要等一个任务完成之后再开始下一个任务,我们已经知道简化分割任务了,在任务分割之后,在完成一个任务的小demo之后,就可以开始下一个任务的小demo了,这可能是伪的并行处理了。
清单在这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我们需要把任务列出来,有些任务可能还是一个长远的目标,则我们还要分割出可执行的小demo。清单的一条重要属性是可执行,所以列清单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罗列任务,而是以一个项目经理身份来分配具体可执行的小demo。
任务应该有很多种类,有时候我们需要对它们归归类,对于我,编程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。还有就是差事,这是别人指派的任务。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任务,读书也包含在其中。适当的娱乐休息也是放松自己的任务,锻炼也是。还有就是思考,薛安克校长的思考就发人深省,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,我们缺少的就是思考。
关于一天的规划也很重要,固定时间来做该做的事情比随机时间往往效率更高。关于这方面也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就是《每天工作4小时的程序员》,虽然作者给出的时间规划有点出人意料,但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。其中说到的冥想和反省,类似于思考,是必做的功课。早上写博客罗列清单,算是简单的预热大脑吧。完全无中断的4小时编程,对于拖延症患者这4小时可能有些难熬,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可能就能克服了。作者还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用来交流学习,可能效率没有那个4小时高,但是能够完成也是不易的。